——听三位医生讲述护佑生命的故事
《襄阳晚报》全媒体记者赵玲 通讯员康健 李丽
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向往和普遍追求。在守卫人类生命健康的道路上,广大医务工作者妙手仁心,救死扶伤;春风化雨,大爱无疆……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襄阳市中医医院发布2023年“十佳医师”名单,让我们走近其中3位杰出医者,感受医者仁心的强劲脉动、聆听健康襄阳的跫跫足音。
张霖:传承创新,做有温度的现代中医
周一、周二上午出门诊,其他时间要到病房查房,带教、科研、参加疑难病多学科会诊……时间被诊疗工作和科研教学塞得满满当当,是襄阳市中医医院脾胃·风湿病科主任、医学博士张霖的工作常态。
语气平和,笑容温柔是病人对张霖的评价,这与他学生眼中严厉的形象形成一种微妙反差。
张霖温柔的一面,多与病人有关。提到病人,张霖介绍,科室接诊的很多患者都是在外面辗转治疗没什么效果,或者出现了副作用不想再吃西药,抱着对中医药的希望来看病,这类病人往往很难治,对医生也很有挑战性。
“中医绿色疗法对调节胃肠功能具有显著优势,要让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在现代诊疗中充分发挥出来。”在张霖看来,“身为中医人,当有中医魂。”他注重传承中医药特色,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围绕脾胃、风湿等主攻病种,回归中医经典,去挖掘和升华中医理论,形成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打造出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的区域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心。建立脾胃病早癌防治团队,开设的幽门螺旋杆菌专科门诊获评“国家市级规范化门诊诊治中心”。
同时,形成了有效的诊疗方案及系列科内药廉效验的制剂,对于长期折磨百姓的“老大难”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腹泻等疾病,科室探索用中医经典方剂治疗顽疾,包括辛开苦降法“半夏泻心汤”治疗顽固性反流病、疏肝健脾法“痛泻要方”治疗慢性腹泻、温中健脾法“小建中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等。还探索出绿色的中医外治疗法,如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药熏洗等。无数长期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在这里得到救治,随着科室的声名远播,慕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
对来院就诊患者,尤其是偏远和家境不好的患者,张霖又不自觉多了一份偏爱。越是这样的患者,张霖越有耐心,把病情、治疗方案讲透,直到对方听得明明白白。张霖说,住在偏远地区的老人,能来一趟不容易,绝不能凉了他们的心,要让他们的问题得到解答,疾病得到有效诊治。
张霖“严”的那一面,则体现在自我要求和教学带徒上。这一点,从他对学生和科里年轻医生的要求可见一斑。
“我要求他们认真、多动脑,更要常到临床一线跟师,对于研究生,每周文献阅读、每月写病例总结、跟师总结必不可少。”张霖解释,随着科室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危急重症病人的增加,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做事要有认真的态度。同时,每接诊一名患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即便仪器能提供的数据越来越多,医生也一定要多去床边看患者,评估病情变化,判定治疗效果。
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加强人文修养,也是张霖为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之一。“没有人文素养,顶多只能算一名医匠,成不了大师。”在张霖看来,医学是人学,人是有思想、情感、文化、追求的,医学是有温度的,医生是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的,中医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哲学、文化中浸染出来的,中医人更应加强人文修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社会人类,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中医经典,学好中医,修医德,行仁术,增进百姓健康福祉。
马长青:以仁心为本,方能不愧白袍
8月16日晚,襄阳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马长青收到微信好友发来的旅游照片。照片中的美景,是新疆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
这位“微信好友”,是马长青曾经的患者,因为患有咳喘、气喘,多年来不敢出远门,两年来,在马长青的精心治疗下,患者摆脱了病痛的折磨,终于可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从咳嗽到咯血,从气喘到呼吸困难,从迁延不愈到急危重症,作为肺病科医生,马长青面对的疾病复杂且危险,从医十几年来,他潜心专业,凭借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临床经验,给予患者更快速、更准确的病情评估,更科学、更精准的诊治方案,救人于危难,成为患者“信得过、靠得住”的医生。
今年5月,马长青刚结束为期一年的基层帮扶工作。回忆起过往岁月,马长青历历在目。
初到房县中医院坐诊,来找他看病的人并不多。一天早上,一位56岁的患者诉说术后头晕,乏力,活动后气短,倦怠,辗转一线城市住院治疗,没有效果,患者非常悲观、心烦抑郁。马长青根据中医体质辨识,为患者开了3服中药。没过多久,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后来,这位患者“赖”上了马长青,亲朋好友哪里不舒服,他都推荐来找马医生。
随着“小处方”的疗效慢慢得到验证,房县附近乡镇居民、县城近郊的村民,以及临近的竹山县、神农架等地区居民纷纷前来就诊。“很多老年人从遥远的山区过来就诊,仅坐车就要3、4个小时,体会到了患者们的艰难,因此我在开方时格外小心谨慎,要保证疗效,不辜负患者的信任。”马长青说,“医乃仁术,这么多年来,‘济世救人,不乘人之危’的医训始终牢记在我心里。”
考虑到很多老人就诊不便,每周三、周四,马长青坚持下乡义诊,房县大部分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零距离为群众健康把脉开处方,免费宣传教育,为乡村医生开展技术指导,促进中医药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提升中医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热情淳朴的民风,村民的信任感染着马长青,他总是竭尽所能为村民提供帮助。
在一次义诊返程的乡村班车上,马长青遇到一位91岁老人从野人谷到县城就诊,老人头晕、夜间全身瘙痒,反复发作,在了解情况后,马长青现场为她把脉开方,带她去县城药店购药,并帮患者支付了药费。
如今,马长青结束了支援工作,回到医院后,依然定期下乡义诊,为向群众科普慢阻肺知识而奔走忙碌着。
马长青热情随和的性格,也让他收获了众多患者粉丝。在他的手机里,存了1000多个患者和家属的联系方式,马长青用大量的休息时间回复这些患者的咨询。“患者选择医生,总会有自己的判断。你是不是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没有为了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付出努力,患者都能感受的到。”马长青说。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一份执着追求,那就是带着温度和人情味替病人诊疗。”马长青始终坚信,没有医德,医术便缺乏植根的土壤,没有医术,就根本不懂生命的真正价值,以仁心为本,方能不愧白袍。
代百发:在患者的笑容中收获梦想
在肩部开3-4个绿豆大小的孔,将末端带有摄像头的手术器械插进关节腔内,通过观察摄像头在另一端屏幕上的成像,一根根细细的精密手术器械,在狭小的空间内熟练操作,无论是打结、还是缝合,他都能快准稳地把握好器械方向,角度、力度游刃有余。
这就是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行业深耕近20年,在数千例手术的磨练下,“70后”的襄阳市中医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代百发练就了一手高超“镜”技,帮助无数患者解除痛苦,重拾笑容。
2019年,襄阳市中医医院创建了全市唯一的运动医学科,高精尖技术在这里起步,中国新兴起的运动医学在此萌动。“生”于闻名鄂西北的王牌科室——骨科,这让运动医学科从诞生开始就打上了“骨科”的烙印。
与骨科不同的是,运动科室主要的关注点不是骨头,而是软骨、肌肉、韧带的损伤以及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其他毛病。以关节镜微创治疗为手段,对韧带、软骨、关节囊等的受损形态进行修复,以解决关节附属组织疾病和创伤引起的疼痛、僵硬、无力等全身症状。
在运动医学科谋求更进一步发展之时,代百发走马上任科室负责人。2020年,在深耕运动医学14年之后,这位老“骨科人”成为运动医学科“新兵”。在他精心带动下,2000多人重享运动自由,他用多年的心血,让关节镜手术成熟开展,结束了做关节微创手术要到北上广的历史。
28岁的小李就是受益者之一。小李是个狂热的篮球爱好者,他在完成一次扣杀之后,落地时右腿膝盖一阵剧痛,到医院检查发现是韧带断裂。
“以后不得不告别球场,在场外当观众了。”受伤后的小李一想到开刀,身心备受煎熬。然而,在慕名到襄阳市中医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了关节镜微创前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修补手术,经过半年康复后小李再次驰骋在篮球场了。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再次与队友并肩拼杀。”重返运动的小李又找回了曾经的笑容。
在代百发的微信里,存了无数个患者和家属的联系方式,只要有空,代百发就会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医生的黄金时间就那么短短几十年,要尽可能多看一个病人。”代百发说。然而在这笑谈的背后,是他放不下的心,对患者的怜悯心和同情心。
作为团队的“大家长”,他又为年轻医生们的早日成长而耕耘不辍。“我们是一家龙头医院,就是要不断精进技术,解决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难题,要是连我们都放弃,那病人遇到难题,谁来解决?做个开放手术简单,但病人术后的运动功能能恢复几成?要让患者信任我们,两方面一定要做到位,一个是医疗质量,一个是服务质量,把患者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
他还联系基层医院,把经验和技术无条件传授给他们,科室也成了基层同行的实践基地。
“没来前,觉得学习关节镜微创技术很难很苦。这几天,看到代主任被这么多老百姓需要、信任,才觉得这样的选择值了!”一位来进修的医生说道。
这几年,科室的软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代百发摩拳擦掌,对未来充满期许。
“病人后期康复也很重要,我想尽可能多指导他们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情况,减少他们的痛苦,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同时这也能便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病人情况,总结手术成果。”交谈中,代百发提到晚上将去周围社区健身场地查看患者运动康复情况。
做完手术,匆匆扒了几口饭,代百发匆忙赶往目的地。当他跨上那辆吱吱呀呀,坐垫早已裂开线的电动车时,记者嗟叹电动车之旧,可当走近代百发的内心世界,就会理解——他的天地,不在这简陋的电动车之中;他的梦想,绽放在每一位患者的笑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