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阴雨绵绵梅雨季 艾灸防“霉”可相宜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19 浏览:



梅雨

季节

梅雨季节,又叫黄梅天,是在每年的6-7月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具有高温、高湿的特征,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候。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的人会感觉浑身黏糊糊的,非常不舒服。都是湿邪作祟。湿邪可致消化、皮肤、妇科、泌尿系统、内分泌、代谢等多方面疾病。
湿邪具有以下特征: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气机阻滞则脘痞腹胀,大便不爽;湿停下焦,气化不利,则小便短涩。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入侵损伤阳气。五脏中脾喜燥恶湿,故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困脾,则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发为泄泻,小便短少,水肿等症。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如湿邪袭表,可见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如束布帛。如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可见关节疼痛重浊。“浊”即浑浊,秽浊。临床症状反映如面垢,眼分泌物多;小便浑浊,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妇女带下过多;湿疹等。

(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表现为粘滞不爽,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舌苔黏腻,病情多反复发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水往低处流”,湿类于水,故湿邪有趋下的特征。湿邪致病也具有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例如水湿所致的浮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再如淋浊、泄痢、妇女带下黄浊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故《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运脾可祛湿


“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运脾,即恢复脾之运化水湿的功能。穴位刺激有奇效,指柔足三里、丰隆穴、支沟穴、阴陵泉,每穴2-3分钟,一日1-2次;

艾灸防“霉”可相宜。据襄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鄢燕介绍:艾灸激发经络之气,调理脏腑功能。灸法作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悠久,治疗范围广,操作方便,在临床上用于面瘫、带状疱疹、疼痛、颈椎病、腹泻等疾病。艾灸配合姜、附,激发阳气,健脾补肾、温阳祛湿。(赵婧)

上一条:精神不振?特色中医治疗来帮您!

下一条:针刺四缝穴巧治小儿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