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国粹,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和绵延永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襄阳市中医医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应用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将一个个疑难杂症逐一攻破。《杏林溯源》栏目带您探索中医奥秘,共话医案医理。
今天,我们将跟随襄阳市中医医院肝胆病科副主任医师田凌云,一起了解中医辨证治疗肝硬化的历程。
肝硬化近十年忧心忡忡
早在2014年,患有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朱奶奶(化姓)因乏力到医院就诊,肝脏磁共振及相关化验检查结果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因巨脾、严重脾功能亢进,建议到普外科行脾切除术。朱奶奶及家属均不愿行脾脏切除术,就诊多家医院肝病科,均表示肝硬化发展到此阶段预后不良。朱奶奶也曾一度想放弃治疗。
近日,朱奶奶因腹胀、精神差,在家人劝说下到医院检查,发现肝功能明显异常,其中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血常规提示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均低于正常范围,肝脏彩超提示肝硬化腹水。因朱奶奶母亲、两个哥哥早年均因为肝硬化、肝癌去世,因此朱奶奶及家人心事重重,担心病情逐渐加重危及生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朱奶奶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试试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逐步调理
肝胆病科副主任医师田凌云接诊,在详细询问病情时发现朱奶奶已处于肝硬化晚期阶段。中医辨证为肝脾不调、日久及肾、气滞血瘀造成的。肝硬化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肝和脾、肾密切相关,早期病变在肝、脾,病久了则累及肾。因此朱奶奶的病灶主要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引起气滞血瘀、水停腹中而发病。治疗时可从“湿、热、浊、毒、瘀”等方面考虑,采用疏肝健脾补肾,行气化瘀软坚的中药调理,同时还应从中医整体观思维保障患者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才能使得邪去正安、毒去肝宁。
田凌云给予朱奶奶对应的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铜砭刮痧、灌肠等中医外治对症治疗。经过半年左右的中医药内外合治,朱奶奶定期复查各项指标均逐渐好转。
每次前往医院复查,田凌云都会根据朱奶奶的体质辨证施治,继续予以中药调理。朱奶奶目前已恢复正常生活,平时能帮女儿带带小外孙女,还经常到自留地种种菜,享受幸福晚年。
肝系疾病中医有方
田凌云介绍:肝在人体主代谢,肝病患者本身肝功能下降,如果服用西药治疗,无可避免的会造成代谢异常,加重肝损伤。为避免对肝造成二次损伤,采用中药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人制宜等特点治疗肝病有以下八法:对于病毒性肝病患者,可给予扶正祛邪的抗病毒治疗;出现黄疸者,则以利湿退黄为主医治;患腹水及水肿者,可对症进行利水消肿;患肝硬化者,可活血化瘀去坚治疗;患肝脏占位者,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对恶心呕吐者,可用降逆止呕;肝区疼痛不适者,可缓急止痛;出现腹泻者,可化湿止泻等。
中医药对肝病的治疗还表现在“治未病”的思想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预见了肝脏疾病易致脾病,故在治疗上不仅治肝,还当与调脾同用。中药有柴胡等疏肝健脾补肾;佛手等行气化瘀软坚;黄连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结合患者症状、舌苔、脉象辨证用药,阻断或延缓肝硬化的进一步进展。(杨星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