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2日晚,我作为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的一名心理治疗师,跟随辽宁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省襄阳市。我们红衣队伍在机场浩浩荡荡、气宇轩昂,登机牌上没有名字,因为我们都叫“逆行者”。
深夜落地襄阳,皓月当空。队伍集结、搬运物资、欢迎仪式、领导致辞、媒体记者,整个城市的夜晚被我们照亮。
襄阳很冷,风雪交加,没有暖气和空调,但襄阳市中医医院对我们的热情使我们备感暖心,我们穿梭于空荡的襄阳古城,心里默默许下誓言: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打好心理战疫。
我们学会了穿好防护服保护自己和同伴,严格遵守每一道消毒程序。我们实地考察隔离病区掌握患者信息,跟每一名医护人员建立联系,我们的使命就是:维稳患者情绪,配合医护治疗;疏导医护心理,减缓一线压力。
精神科会诊通常是紧急通知,隔离病房里病毒的弥漫、患者情绪行为的不确定性、出诊前难以预判的过程和结果,都叠加着我们的压力,因为有王哲教授的精准诊断和用药,让每次心惊胆战都化险为夷。
一名偏执型精神障碍的病人,因被列为疑似患者,隔离期间逃跑、过量服药、与医护敌对,在经过我们的诊断治疗后,冲动行为减少,逐步配合检查。
另一名急性应激障碍的外地病人,被隔离期间因为担心孩子没人照顾,言语、思维混乱,扰乱医疗和公安秩序,在我们和襄阳市中医医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治疗下,情绪逐渐稳定,后期治疗顺利。
患者心理干预是24小时工作制,每天都有来自隔离病房的心理求助电话。患者围绕着疫情产生的焦虑、紧张、担心、害怕、恐慌、疑病、躯体化障碍,是我们每天周而复始要回答和解释的问题。
最恰当的心理干预首先要明确患者的情绪是产生于疫情还是自身。疫情下的焦虑被称为“非病态焦虑”,属于应激性反应,我会根据患者担心的问题给予客观解答,引导患者的认知方向,并提供一些适合于隔离病房进行的活动建议。源于自身的焦虑则需要重新评估患者的心理水平,询问患者病史,按照常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治疗。
而心理医生与一线医护人员,不仅仅是干预和被干预的关系,我们是队友,是同事,是朋友,同处在高危、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只是普通人,却在“白衣天使”的桂冠下,做无所不能的超人。我们给予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援助就是:我们一直在你们身边。
战疫至今,我们都盼望疫情早日结束,大家都安然无恙,医护人员一个都不少的平安回家。(王璐自述 廖子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