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术流派传承人物传略-汪必武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5 浏览:
服务电话 科室位置

汪必武,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襄阳市中医专科学校毕业,襄阳何氏正骨第四代传承人之一。

大学毕业后,汪必武一直在襄阳市中医医院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从医近50年,他不断充实学习,自七十年代起先后在北京双桥医院,湖北中医学院,上海第二医院进修学习,师从当时北京著名的骨科专家罗有明教授。他在全面继承和发扬“何氏正骨”核心理论的基础上,又博取众家之长,兼收并蓄、潜心钻研,不但使自己的中医正骨理筋手法、小夹板固定、配合自制中药内服外敷等治疗手段在中医院骨伤科成为一般骨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并且在中医中药治疗骨折迟缓愈合、骨不连、骨结核、骨髓炎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内外兼治、疗效显著的治疗体系。

“只要离了病人和专业,心里就空落落地难受,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当一名好医生。”如今,已经成为襄阳市享有盛誉骨科专家的名老中医汪必武仍在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与医结缘   骨科追梦

1965年,决心当一名救死扶伤医生的他进入襄阳市中医专科学院学习。当时的汪必武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上午读书,下午去科室学习。“当时最期待的就是去科室实习,有一次在骨科看到一位医生一拉、一提、一拐,痛苦呻吟的病人立刻笑脸盈盈,当时觉得骨科医生太神奇了。”从此他便迷上了骨科,上学的空余时间,他总会钻研骨科的相关知识,寝室的床头堆放着厚厚的书籍。1968年毕业后,汪必武加入了中医医院骨科这个大家庭。

当时,骨科主任医师的一句话让他牢记终身:“只有无数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才能成就你不凡的医术。”汪必武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准确辨别患者患病的脉象;靠着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正骨手法以及小夹板固定等,将无数病人从病痛中解救出来。

大医之道   妙手仁术

经过近十年的拼搏,汪必武的医学技术得到了全面进步和提高,骨病诊断和治疗技术已炉火纯青,为不少患者解决了病痛,慕名找他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我不光要治好病人的病,也要帮贫困患者减轻家庭负担”,对患者始终坚持因病施治,别人爱开高价药,他坚持用乡间药草;别人诊病多靠抽血化验,他靠“多问一句”。入行45来,汪必武常常见到一些贫困的患者,把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数了又数。他常说:“这些病人被病痛折磨,加之生活贫困,向我求医时多已万般无奈。作为一名医生,我应为他们精心治疗。”

上世纪80年代左右,襄阳市茨河镇一位8岁小孩乐乐(化名)在玩耍中不慎摔伤,肘关节严重错位。当时没有太大的疼痛感,乐乐的父母并未在意,然而三天之后,乐乐的胳膊越来越疼,轻轻一碰,乐乐便痛苦不已。父母眼见孩子越来越疼,便慕名找到了汪必武。见到乐乐,汪必武在乐乐肘关节触摸了一阵,断定为伸直性孟氏骨折,即尺骨骨折端向前成角,桡骨小头前脱位。一般而言,孟氏骨折是需要做手术的,但是看到乐乐还小,为了减轻乐乐的痛苦,汪必武决定用中医正骨手法为乐乐治疗。由于脱位较严重,尝试几次复位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汪必武焦虑不已,正在此时“折顶法”的理念突然闪现在他的脑海,汪必武心想,何不试试。只听,医生脆响,乐乐的肘关节完美复位。

河南新野的王雪莲(化名),患有10多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畸形,无法正常行走。一家人辗转于全国各大医院,都给她的病腿判了“死刑”, “就这么半残了,我真是死的心都有了。”终于有一天,绝望的王阿姨听说了汪必武的名字。

 “难度太大,还是不要接了吧。”王雪莲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间长、治疗杂、用药多,同事们好心相劝。可汪必武却说:“病人在被病魔折磨得走投无路时才来找我,谁推我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也要努力给治!”

针对王雪莲的病情特点,汪必武采取内服中药活血通络、温经祛寒、除湿化脾之法,外敷活血散寒之痛之膏药内外夹攻的疗法,想不到的是,患者的病情一天天见好,4个多月后,患处完全康复,至今没有复发过。多年来,与王雪莲类似的病人不胜枚举,汪必武用他的妙手仁术,让上万名病人带着愁容而来,满怀笑意而去。

骨髓炎是骨科的一大顽症,为攻克这一难关,汪必武买来有关书籍,一边学习,一边试验,并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终于研究出疗效确切的中药验方;在临床中,他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中药熏蒸、膏药外敷、闭合无痛穿针、外支架固定等骨科绝活,为无数骨折患者解除了病痛,他在中医治疗骨折迟缓愈合、骨不连、骨结核、骨髓炎、骨折后疑难杂症方面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一位好兄长   一位好导师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位好兄长。人们都知道,长期大剂量X光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骨科手术中,为确保手术的成功和减少病人二次开刀的痛苦,有些特殊病人会在手术中途进行X光照射,以验证手术的准确性。每到这时,汪必武都会让其他的医生护士走开,由他一人留下承担此项工作……长年累月,他被辐射的累积量越来越大。

汪必武不仅是个“好兄长”,而且是个“好导师”。汪必武在教学上十分重视各层次、轨道学生的教学与临床带教工作,经常会对同事们和学生强调教学、科研对临床技术发展的影响。他有时批评学生,内心却把他们当朋友。

“医德和医术两者相互促进。我选弟子,德最重要,第二才是才。”在汪必武看来,医德好了,病人信任你,医患之间合作得好,才有利于促进和发挥你的技术,所以医德尤为重要。


上一条:学术流派传承人物传略-何成礼

下一条:学术流派传承人物传略-安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