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礼(1921~2004),湖北襄阳人,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职称。何家三代从事中医正骨,何氏骨科源远流长。
清末年间,湖南八哥拳派一艘帆船载着一个江湖班子,溯汉江而上到襄阳献艺。当时,家住襄阳伙牌的何成礼的祖父何勤本痴迷其拳艺,随即与武师们结交成友。当帆船驶离樊城官码头南返三湘时,船上已多了一位乘客:何勤本。数年后,何勤本带着一身武功和中医骨伤医疗技术回到老家,开始行医乡里。
何成礼之父何开贵师从何勤本,为鄂西北一带名医。何成礼1921年出生于襄阳伙牌,他四五岁时,其祖父何勤本就过世了。何成礼从小随父学医,十五、六岁即随叔父们出诊,20岁开始,在邓湖的“保和堂”药店正式立业行医。他悉心钻研祖传中医正骨手法、夹板固定及内外用药等法旨,而立之年已颇有建树。
1946年,何成礼只身来到襄樊定中街“杨寿春”药铺坐堂行医,名气渐大,“何包夹子”的名气即是在那时创出来的。
1955年,何成礼组建了襄樊市第一个中西医联合诊所,任所长。1957年该所在他的带领下,与二所、三所合并组建了襄樊市中医院。中医院成立后即设有骨科。在第一门诊部内,何成礼兼门诊部主任。1960年至1965年,在他的带领下,骨科病床由6张增加到24张,设备也得到了更新。期间,为了减轻医生的劳动,提高整复效果,他亲自设计制作了整复床、牵引架、上肢整复架、下颌关节整复椅等。这在当时医疗设备稀缺的年代,起了很大的作用。其研制的下颌关节整复椅平时作靠椅,有病人时可作整复用,一直保留至今。
1971年,中医院骨科筹建手术室。何成礼勤于钻研,逐渐规范并形成了中医院骨科的管理和医疗特色。在诊疗中既采用传统手法复位,内外用药;也开展骨科一些常见手术,扩大了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了骨科的声誉。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襄樊市中医院骨伤科被省卫生厅确定为湖北省中医骨伤医疗中心,2002年9月被省卫生厅授予“湖北省知名中医专科”。2006年、2011年,襄阳市中医医院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
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何成礼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特点。何氏诊病以“四诊、八纲”为基础,重视辨证施治,并总结出许多常用验方,如加味桃红四物汤等。对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创面感染,骨骼外露且久治不愈合者,也有独到经验。他研制的“祛腐生肌散”、“收敛生肌散”和“生肌育红膏”,经临床长期观察,创面愈合快,疤痕少,质软近于正常皮肤。
何氏还致力于骨伤科剂型改革,以提高骨科治疗疑难症的疗效。例如,骨阴疽患者如疮溃深,其外治一般采用上药捻、药纱条或手术摘除腐骨等方法,治愈甚难且病情易反复。何氏通过观察得知,上药捻法很难使药捻达到病位,药物在病位的浓度不足,且需频繁换药上下引流,患者十分痛苦,使疗效大减。于是他将祛腐生肌散剂改为锭制,通过窦道插入疮溃深处给药,在其在内融化,从而提高了药物在病位的浓度,收到满意治疗效果。
1993年12月,在何成礼行医五十年之际,医院为名老中医何成礼行医五十周年举行庆典活动。为了继承和发扬何氏正骨传统医学,医院确认高峰、汪必武、何继洲三人为何成礼中医正骨继承人,要求他们在跟师学习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整理、掌握、继承何氏正骨理论和临床经验,吸取精华,运用现代技术结合临床实践,推出科研成果。
何成礼曾任第一届省人大代表,市政协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襄阳分会理事。1975年至1985年任襄樊市中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1979年获湖北省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为湖北省中医骨科名医,襄樊市中医院骨科创始人之一,人称“何包夹子”,为襄樊市中医院的建设发展和中医事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