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国粹,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和绵延永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襄阳市中医医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应用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将一个个疑难杂症逐一攻破。《杏林溯源》栏目带您探索中医奥秘,共话医案医理。
随着数字科技迅速发展,机器人技术赋能各行各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交相融合。精准医疗大背景下,襄阳市中医医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在上海市第六医院张先龙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许伟华教授的支持下,借助MAKO骨科手术机器人,在鄂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了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及单髁关节置换,从置换到“智”换,精准截骨,助患者重获行走的力量。
今天,我们将跟随襄阳市中医医院关节骨科负责人王翔宇,一起了解机器人精准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关节疾病的历程。
六旬大娘髋关节磨损
跛行六年症状愈来愈重
家住樊城的李大娘(化姓)今年68岁,长期受左髋关节疼痛的困扰。经过多次检查,医生诊断她患有髋关节炎和关节增生。尽管她尝试了各种保守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但症状并未得到明显缓解。
六年前,李大娘的症状开始逐渐加重。她的左髋关节疼痛越来越剧烈,行走时出现跛行,活动严重受限,甚至无法下蹲。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她无法正常行走、坐下或站立。近日,李大娘在家人的鼓励下,决定来到襄阳市中医医院寻求更进一步的治疗。
机器人量身扫描
助力制定手术计划
医院关节骨科负责人王翔宇接诊了李大娘,经过详细了解病情发现,患者40多年前曾因左髋关节发育不良行髋臼截骨保髋术,术后出现了髋关节炎、关节间隙狭窄伴骨质增生,患侧骨盆与对侧相比存在旋转。现如今左股骨头变扁,髋臼周围可见大量的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骨盆存在旋转,需要手术置换髋关节,矫正病灶。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李大娘同意行机器人辅助下行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住院后,王翔宇为患者完善了相关检查,采用CT扫描将患者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的数据导入手术机器人,生成符合患者实际的3D骨骼模型,根据骨骼模型测量髋臼杯直径为46毫米,位置为前倾角 20°、外展角 40°,并制定手术计划,手术中王翔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坐骨底点和泪点连线以及股骨柄的位置来纠正腿长差距及偏心距,使髋臼假体安放的外展角及前倾角更准确,使假体与患者骨骼完全匹配,降低了手术后关节脱位的风险,经过30分钟手术,患者髋关节置换成功。
机器人精准辅助
从置换到“智”换
王翔宇介绍,机器人手术的亮点在于,术前智能、个性化的规划,以及精准的截骨技术。3D术前计划能让医生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这种计划的方式是机器人手术所独有的,属于三维计划,其准确性和可行性均大大优于传统的二维计划,可以针对患者的骨骼数据,进行“量体裁衣”,以一种“个体化”的方式,利于制定患者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并能根据术中情况动态调整方案,保证手术效果。而通过控制机器臂,医生可以更精准、更稳定地完成截骨与软组织平衡,实现“毫米级”的手术精度。
“骨科手术复杂多样,手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王翔宇表示,目前已有越来越多机器人系统参与到关节置换手术中,包括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单髁置换。机器人系统能够辅助骨科医生实现高质高效的手术目标,同时手术出血量少,创口小,可帮助患者缩短恢复时间。
机器人系统的应用,意味着襄阳市中医医院与国内外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骨科技术接轨,推动医院的关节置换手术向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量体裁衣”式的精准骨科手术将为襄阳地区群众提供安全周到的医疗服务。(任俊涛)
专家介绍

王翔宇,副主任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擅长髋、膝、踝、肩关节置换术及复杂翻修术、股骨头坏死保髋、膝关节炎保膝术(截骨及单髁置换)、骨肿瘤关节置换保肢术及成人关节畸形矫形术(股骨头坏死、老年股骨颈骨折、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畸形、膝内外翻、髋臼发育不良等)。
坐诊时间:每周二、六上午,周四全天。
坐诊地点:门诊楼南侧一楼骨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