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国粹,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和绵延永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襄阳市中医医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应用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将一个个疑难杂症逐一攻破。《杏林溯源》栏目带您探索中医奥秘,共话医案医理。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便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流行病学数据统计,我国成人便秘患病率为7.0%-20.3%,老年人患病率为15%-20%。慢性便秘患者往往反复就医或滥用泻药,增加了医疗费用和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质量。今天,我们将跟随襄阳市中医医院肛肠外科主任许成,一起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便秘的历程。
长期药物辅助排便 终致肠道病变
60岁的潘奶奶(化姓)患便秘近15年,一直服用通便药物辅助排便,近年来,潘奶奶发现通便药物效果变差,于是便擅自加大药物服用量来达到定期通便效果。一周前,潘奶奶即使加大药物服用量也已经5天没排便,焦急的她来到襄阳市中医医院寻求治疗。该院肛肠外科医生邓文阔接诊了潘奶奶,经过详细了解病情发现潘奶奶经常打嗝,腹部胀痛,按之如鼓,肛门指检可触及粪块堵塞肛门,质硬如石,根据症状需要住院治疗,经沟通并取得同意后,遂收其入院。
中西医结合 “三联”疗法助力通便
入院后,潘奶奶完善了肠镜等相关检查,在排除肿瘤占位性病变后,根据检查显示潘奶奶盆底肌肉的静息力量为2.01μV,直肠推动力为35mmHg,其肠道功能属于偏低停滞状态,确诊为慢传输型合并出口梗阻的混合型便秘。观察其舌色淡暗、苔少、干燥,舌体微胖,舌边可见齿痕印,把脉沉细,中医辨证为脾虚气弱、肠燥津亏,结合潘奶奶已经5天未解大便,腹部胀满,肛门可触及粪块,整体来说为本虚标实之证。邓文阔采用“中药调理、生物反馈测试及盆底肌磁刺激、毫针针刺”的三联疗法展开治疗。中药调理上选用火麻仁、生地黄、玄参等中药汤剂灌肠,滋阴润肠,增液行舟,助肛门处燥屎排出;以枳实、厚朴、芒硝等中药汤剂内服,润燥软坚,行气消胀,助肠中燥屎下行。待患者顺利排便后,再以党参、白术、麦冬、当归等中药汤剂口服,可以健脾益气、滋阴增液、润肠通便、增加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内环境,促进肠道粘膜修复。
生物反馈测试是通过探头测量盆底肌肉力量,并将其转化为图像与声音,医生可以根据图像指导患者正确的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增强盆底肌肉张力和收缩力,在排便时达到盆底肌肉收缩与放松的协调,从而使大便能顺畅排出;盆底肌磁刺激则是利用变化的磁场将所产生的电子脉冲刺激盆底肌肉,引起盆底肌肉收缩,促进盆底肌肉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细胞及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该疗法具有穿透性好、无侵入的特点,适合像潘奶奶这样的中老年人。生物反馈治疗与盆底肌肉磁刺激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改善盆底肌肉力量。
毫针针刺即在骶尾部的八髎穴进行针灸治疗,控制排便的中枢主要位于骶2-骶4神经,其体表投影正是八髎穴的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针刺可刺激盆底神经,增强盆底肌力量,协调盆底肌运动,达到改善出口梗阻的目的。
“中药调理、生物反馈测试及盆底肌磁刺激、毫针针刺”的三联疗法能改善肠道环境,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增加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出口梗阻症状,经过10天的“三联”疗法治疗,潘奶奶症状缓解,能够顺利排便。
长期便秘 早期干预不容忽视
肛肠外科主任许成介绍,长期便秘患者,尤其是使用药物辅助排便的便秘患者,其肠道的整体功能偏弱,应当根据症状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采用“中药调理、生物反馈测试及盆底肌磁刺激、毫针针刺”的三联疗法能够达到改善肠道环境,增加肠道蠕动和减小排便阻力的效果。便秘虽是常见病,但可以预防,首先是增加每日饮水量,推荐每日饮水的摄入量为1500-2000毫升;其次是增加粗纤维摄入量,如绿叶蔬菜、麦片、苹果、橙子等;三是进行每周至少两次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车、游泳等;四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晨起和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不久蹲久坐,入厕不玩手机,缩短如厕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态,放松心情,定期关注排便情况,如果出现便秘可以去正规医疗机构及时干预,避免破坏肠道环境导致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