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溯源

“心大”也是病,看中医经方如何攻克难题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21 浏览:

中医国粹,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和绵延永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襄阳市中医医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应用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将一个个疑难杂症逐一攻破。《杏林溯源》栏目带您探索中医奥秘,共话医案医理。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率高、呈年轻化趋势。据文献统计,扩张型心肌病一年病死率25%~58%,十年病死率高达70%~92%。但中医在调治扩张型心脏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用中医经方控制扩张型心肌病发展,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今天,让我们跟随襄阳市中医医院心病科副主任刘中华,了解如何运用中医方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胸闷心悸反复入院

害怕手术寻求保守治疗

今年70岁的陈先生(化姓)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其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冠脉狭窄病变。治疗期间,他按照医嘱口服美托洛尔、沙库巴曲缬沙坦、呋塞米、螺内酯及达格列净等药物,服药后病情虽有所好转,然而陈先生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常因胸闷、心悸反复入院,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但陈先生家人考虑到老人上了年龄,且有基础疾病,担心手术会给其带来较大负担,还是想进行保守治疗。后经多方打听,陈先生来到襄阳市中医医院心病科寻求帮助。

该科副主任刘中华接诊后发现,陈先生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其心脏扩大,心室射血分数低至30%,伴有心包积液;BNP指标高达10089 pg/ml。陈先生自诉,平时常有胸闷、心慌、呼吸短促等症状,且无法平躺,刘中华检查发现,陈先生舌象表现为淡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象沉细弱。综合分析认为,这是心力耗损,心阳虚弱的现象。

巧用中药经方

温阳利水固心阳

根据陈先生的情况,刘中华以温补心阳、利水消肿为治疗原则,采用真武汤加减方。真武汤作为《伤寒论》中的千古名方,由附子、茯苓、白术、生姜、芍药精妙配伍,一剂五药,既能温煦肾阳,又能提振心阳、畅通肺气、调和脾运、通调三焦,以温阳固本,恢复水液代谢为治疗核心。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上,西医侧重对症处理,通过针对性疗法有效缓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延缓疾病进展,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中医则遵循辨证论治,通过综合调理手段,提升心功能,减少并发症,且预后效果良好。经过三个疗程的重要调理,陈先生胸闷、心慌的状况有所缓解,下肢水肿也消退,夜间睡眠质量得到提升,现在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在后续治疗中,刘中华根据陈先生身体状况,在原方里加用黄芪、党参、肉桂、百合、甘松等草药调理,以增强心气、宁神定悸,以巩固疗效。

一个疗程的巩固调理后,陈先生复查结果显示,BNP值已恢复正常,心室射血分数达到40%,心包无积液现象,下肢水肿消失,活动能力显著增强,且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基本消失。

中医给心脏“减负”

不再为“心大”犯难

刘中华介绍,心为五脏之主,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主藏神。只有心的功能正常,血液运行才会通畅,所以调理心脏问题时,要辨证准确,考虑全面,分析所属证型,在确定主症的基础上,辨证调理,精准考虑。

在中医视角中,心肌病被归类为本虚标实的病症。本虚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弱,偏向阳虚,病情恶化时可演变为心阴虚,甚至阴阳两虚。标实则涉及外邪、痰浊、水饮等病理因素,其病机复杂,通常源于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以脾肾阳虚导致心阳失调为本,外邪、瘀血、痰浊、水饮为标。外邪毒气乘虚侵袭心肺,可引发咳嗽气喘和心悸,心阳不足表现为胸闷心痛,此病主要病位在心,但可波及影响脾、肺、肾等多个脏腑。病情恶化时,可能导致心阳骤衰,甚至阴阳离决而发生猝死。扩张型心肌病是一个难以达到逆转的疾病,中医认为心气虚,邪毒侵犯心肌是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主要用中药进行温阳固本和利水的治疗方案,常用的草药包括黄芪、当归、丹参、茯苓等,通过长期服用能够调节免疫,改善心功能,同时对改善症状和预后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上一条: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中医外治消除病灶

下一条:“2000度近视+散光”遇上白内障 一次手术重获清晰世界